自 1999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都会评选出 35 位 35 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创新者,共分为发明家(Inventors)、创业家(Entrepreneurs)、远见者(Visionaries)、人文关怀者(Humanitarians)及先锋者(Pioneers)这五大类,涵盖范围包括生物医疗、智能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等几乎所有新兴技术领域。这份世界级权威性榜单旨在寻找从事创新科技研发、科技应用和商业发展的青年人才,给予这些青年创新者应得的关注,肯定他们在技术领域的创新工作,并且激励他们继续在专业领域上取得更大的成就,达到“make a better world”的共同目标。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一直都是科技创新的倡导者和见证者,致力于关注技术突破与创新,每年评选的 35 岁以下创新科技青年,就是旨在提醒我们——在所有的创新背后,是一群有理想、有忧虑、有野心的年轻人。
1999 年到 2016 年这 17 年间,共有数十名华人获此殊荣。2017 年,华人获奖者更是达到破记录的 6 位。来自中国的新兴科技力量正在迅速崛起,因此,《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在 2017 年 5 月正式宣布,协同中国地区独家合作伙伴 DeepTech 深科技一道将榜单落地中国,正式推出《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 35 人”。并在 2018 年 1 月举办的 EmTech China 全球新兴科技峰会上公布了第一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2010 年,Innovators Under 35 榜单首次进行区域性评选,如今,其区域性榜单包括亚洲、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以及拉丁美洲的数个国家。中国区评选旨在以全球视野挖掘最有创新能力的中国籍科技青年,此外,该榜单也是 Innovators Under 35 榜单史上规模最大、评委级别最高的区域性榜单,这很大程度归功于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迅速崛起。
英伟达机器学习研究总监
英伟达机器学习研究总监
英伟达机器学习研究总监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
鲍哲南教授一直致力于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纳米电子学和分子电子学等领域的研究。她开拓了高电荷迁移性质的聚合物半导体和空气中稳定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分子设计原理;她采用新的印刷技术制造了第一例高性能单晶有机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她还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例用有机晶体管驱动的全新结构的电子纸。被评为《自然》杂志 2015 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之一。鲍教授曾在 2003 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为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
Flagship Pioneering风险投资公司合伙人
David Berry在2005年加入全美最著名的生物医疗投资公司Flagship Pioneering。他在投资和培养具有科技开创性的创业公司方面,为Flagship带来了独到的视角。David拥有超过200项专利及专利申请。在Flagship,David曾联合创始和帮助超过20家生命科学和可持续技术方面的创业公司,目前多家公司已经上市,包括Seres Therapeutics、Joule Unlimited、Evelo Biosciences、Eleven Biotherapeutics、LS9、Axcella Health和Indigo Agriculture等。
Flagship Pioneering风险投资公司合伙人
联发科技董事长
联发科技是全球前五大无晶圆半导体IC设计公司,产品着重在无线通讯及智能终端机领域。各式晶片支持世界各地的行业标准,广泛地运用在手机、电视、网络与各种智能设备中。2012 年、2014 年及 2016 年,蔡先生获哈佛商业评论“全球百大CEO”殊荣。2015 年,蔡先生荣膺全球半导体联盟(GSA)颁发“张忠谋博士模范领袖奖”。
联发科技董事长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系主任
陈刚教授是国际热传递、纳米技术和能源领域的权威人物。美国国家工程院认为,陈刚教授因其首次打破被公认为物体间热力传导基本法则的“黑体辐射定律”公式,证实物体极度近距时的热力传导,可以高到定律所预测的千倍,而被授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称号。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系主任
麻省理工学院医学工程学院科学系及生物工程系教授
James Collins 是麻省理工学院医学工程院科学系及生物工程系教授,同时也隶属于 Broad 研究所和 Wyss 研究所;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医学研究所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成员,也是美国国家发明学会的特许研究员。James Collins的研究小组主要从事合成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尤其注重通过网络生物学方法研究抗生素作用、细菌防御机制以及抗药性的出现。Collins 教授是全球公认的合成生物学奠基人之一。Collins 教授的专利技术已获得超过 25 家生物技术公司、制药公司及医疗设备公司的许可;他帮助建立了许多公司,比如 Sample6 Technologies、Synlogic 和 EnBiotix。他获得了很多奖项和荣誉,包括罗德奖学金,麦克阿瑟“天才”奖,NIH 导演先锋奖,赛诺菲学院巴斯德奖等。
麻省理工学院医学工程学院科学系及生物工程系教授
谷歌研究科学家
Ian 的研究兴趣涵盖大多数深度学习领域,尤其是生成模型和机器学习安全和隐私。他发明了生成对抗网络,是最早研究对抗样本的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同时还是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深度学习》一书的第一作者。2016 年,他在 OpenAI 组织了“自组织机器学习会议”(Self-Organizing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Ian 曾在 2017 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为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谷歌研究科学家
美国空军前首席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学教授
Daniel E. Hastings 博士曾担任美国空军首席科学家。现任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学教授、系统工程部主任、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联盟首席执行官。Hastings博士同时也是空军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也是 Charles Stark Draper 实验室主任及公司董事会成员。
美国空军前首席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学教授
麻省理工学院核能实验室负责人、核反应堆专家
胡玲文博士在核反应堆设计、安全分析和应用方面有超过20年的经验。她提出了研制“次临界设施”的计划,计划打造小型、安全且造价低廉的核反应堆,而核反应堆的原型堆将会是在 1974 年就建成的麻省理工学院反应堆上进行升级。采用新方法后费用将会得到大幅缩减,连建造时间也可以被压缩一半。
麻省理工学院核能实验室负责人、核反应堆专家
Finisar公司CEO
Michael Hurlston 曾先后在Oren半导体,Avasem 集成电路公司,Micro Power系统公司,Exar 和 IC Works 等公司工作。后于2001年加入博通,担任多个销售,市场和其他管理职位,后升任博通公司移动连接产品/无线通信和连接业务总经理。于2018年1月被任命为 Finisar CEO 和董事会成员。
Finisar公司CEO
中国科学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
季维智是云南省灵长类生物医学动物重点实验室理事长,生物医学动物模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未来理事会”理事(2016-2018),“国家干细胞研究指导协调委员会”专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生殖与发育专家组”成员(2006-2014),“国家实验动物研究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和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
谷歌AI中国中心前总裁
李佳,谷歌AI中国中心总裁,谷歌AI科学家,斯坦福医学院客座教授。世界经济论坛2018全球青年领袖。她负责面向企业的AI研究和产品,为各行业提供AI解决方案。李佳博士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加入谷歌前,任Snap的研发负责人,并带领团队进行创新工作。
谷歌AI中国中心前总裁
国家能源咨询委员;前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策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现任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中心研究员,并担任国家能源咨询委员、国家高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环保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家能源局能源互联网专家委员会委员。此前,李俊峰先生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先后担任副所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国家能源咨询委员;前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策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欧洲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待添加
欧洲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
李巨是材料学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曾获2005年美国 “青年科学家工程师总统奖”(Presidential Early Career Award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2006年材料学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大奖(MRS Outstanding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2007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09年美国金属、矿物、材料科学学会(TMS)“Robert Lansing Hardy”奖。 2014年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2014年被选为美国物理学会(APS)会士,2017年入选材料研究学会( MRS )会士。
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
美国中经合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
刘先生于1993年创立美国中经合集团并任公司董事长,将风险投资的理念带进中国。中经合目前在管理9支私募基金,包括和创新工厂共同管理的一支创新发展基金。总管理资本近10亿美元,所投资公司总资产规模高达数百亿美元。
美国中经合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
澜亭资本创始人/董事长
刘炯先生于 2015 年创立了规模数十亿人民币的专注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和先进制造等高科技领域的风险投资机构澜亭资本,先后成功投资了驭势科技、Emotech、云迹科技、水岩科技、绿米联创、宽凳科技等一系列国内外知名科技创业企业,成为高科技风投领域的一支新锐力量。他在金融服务和股权投资领域拥有非常资深的经验,在创立澜亭资本之前,他曾先后任职于安永、普华永道等国际金融服务机构,以及国家航空产业基金、东方汇富等国内著名投资机构,其投资领域涵盖高科技及互联网、智能制造、教育及消费以及文化娱乐等行业。
澜亭资本创始人/董事长
台湾清华大学前校长
刘炯朗,台湾清华大学前校长。国际知名学者,在即时系统、电脑辅助设计、VLSI布局、组合最佳化、离散数学等领域均有杰出贡献。曾当选 IEEE Fellow、ACM杰出会员。2011 年荣获“电子设计自动化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卡夫曼奖;2014 年获 IEEE 基尔霍夫奖;2015 年获中国计算机科学协会海外杰出贡献奖。2016 年获 ACM/SIGDA 先驱。
台湾清华大学前校长
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生物工程系副教授
卢冠达教授是麻省理工学院合成生物学中心的核心人物。共同创办了多家针对人类健康研发创新诊断及治疗技术的生物科技公司。包括 Sample6、Senti Biosciences、Synlogic、Eligo Biosciences、MBCure 及 Engine Biosciences。曾荣获 ACS 合成生物学青年研究员奖、生物医学工程期刊青年研究员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新创新者奖、美国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总统奖、埃里森医学基金会新学者奖及2010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等。
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生物工程系副教授
鸿海科技集团副总裁
吕芳铭先生现任鸿海科技集团副总裁,并兼任亚太电信公司董事长。加入富士康科技集团之前,吕芳铭于1999至2002年任鹏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鹏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后由富士康科技集团并购。1997至1999年,吕先生出任凌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1978至1997年就职于惠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先后任系统工程师,系统工程、质检、研发、营销等部门主管,惠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区CSO事业群总经理,亚太区TMO QMS总监。吕芳铭毕业于台湾中原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
鸿海科技集团副总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IEEE Fellow、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史元春现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人机交互与媒体集成研究所所长,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普适计算研究部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青海大学计算机系系主任。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人机交互、普适计算、多媒体。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多伦多大学电力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
他被誉为“可穿戴之父”,研发出了世界第一款通用可穿戴计算机,此后,他相继发明了包括智能手表可视电话、高动态范围成像技术、EyeTap 数字眼镜等一系列广为人知的创造性技术与设备。2013 年,Steve Mann 教授召集了全球在义体人类伦理道德、监控和逆向监控、人文智能等领域的顶尖思想家,形成了世界上首套超人工智能和多感觉增强的道德体系。
多伦多大学电力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联席CEO
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光学博士,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博士是中国“硬科技”理念提出者,硬科技创新联盟发起人,致力于硬科技创业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提出科技创业是中国未来三十年发展主旋律的观点。 致力于打造硬科技创业雨林生态,目前已成功孵化 140 余家硬科技企业。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联席CEO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待添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大学求是学院院长
邱利民,1997年获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晋升教授。曾先后留学日本、德国、美国等国际著名低温实验室。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1)、求是特聘教授(2017)、德国洪堡奖学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低温制冷机、大规模气体液化分离与LNG冷能利用、大功率电子设备高效冷却等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被SCI、EI收录100余篇。获授权中国专利100余项。
浙江大学求是学院院长
清华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4 年出生,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83 年 9 月考入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1988 年 7 月化学系本科毕业,并免试攻读清华大学化学系研究生,1994 年 7 月博士毕业留校工作。曾任化学系党委副书记。2002 年 3 月任化学系主任,2008 年 1 月任理学院副院长,2008 年 10 月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9 年 12 月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4 年 9 月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2015 年 3 月任清华大学校长。2017 年 4 月任清华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长期致力于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研究重点包括有机半导体材料、有机电子学基础理论、有机发光显示材料和器件。发表 SCI 论文 290 余篇,申请国内外专利 530 余项。2003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6 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7 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获 2011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01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清华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宾夕法尼亚大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系教授
Dan Roth 的研究是通过机器学习和推理的方法帮助机器理解自然语言。他是 AAAS、ACL、AAAI 和 ACM 会士,曾担任《人工智能研究》(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的主编。2017 年,他因“在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和推理领域中做出重大的概念和理论创新”而获得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IJCAI)颁发的约翰·麦卡锡奖。
宾夕法尼亚大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系教授
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Donald Sadoway 是世界顶级材料化学家,他曾发明一种全新的电极,将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提高两倍以上,更发明了“液态金属电池”,让大规模电网级别储能成为了可能。他还很擅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开设了全麻省理工学院最受欢迎的课程,直接导致了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的诞生。
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院长
国际著名的营销学专家,曾经在沃顿商学院任教多年,任沃顿商学院出版社主编委员会主席,硅谷开源软件公司 Cignex 董事。在加入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之前,Schmittlein 曾任多家国际企业商业咨询顾问,如 AT&T,American Express, Boston Scientific, Ford Motor Company 等。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院长
宜信公司创始人、CEO
唐宁,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后赴美攻读经济学,曾任职美国华尔街 DLJ 投资银行,从事金融、电信、媒体及高科技类企业的上市、发债和并购业务。2006年,唐宁在北京创办了宜信公司。经过12年的成长,宜信公司已成为中国从事普惠金融和财富管理的金融科技旗舰企业。2015年12月18日,宜信旗下宜人贷(NYSE:YRD)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海外上市第一股。唐宁担任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2011 年荣获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宜信也同时担任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副会长单位。
宜信公司创始人、CEO
Gamalon公司创始人兼CEO
曾任 Lyric Semiconductor 公司的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该公司基于 Vigoda 博士在麻省理工学院期间的博士研究成果,开发出了用于数据机器学习的首个微处理器架构。后被 Analog Devices 收购,并将 Lyric 公司的技术应用于时下的智能手机、电子产品、医疗设备、无线基站及汽车制造中。Vigoda 博士曾同时在麻省理工学院、三菱、惠普、圣菲研究所主持并参与科研。
Gamalon公司创始人兼CEO
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校董事讲席教授;Hightower终身讲席教授
王中林教授是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校董事讲席教授、高塔(Hightower)终身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兼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王中林教授在纳米发电机方面的研究发现与突破奠定了从环境和生物系统中获取机械能以实现器件自驱动的原理与技术的基础路线图,并激发了全世界范围内对微纳米系统的学术及产业研究。此外,他还创立了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王中林教授的所有出版物已被引用113,000次以上,论文被引用的 H 因子(h-index)是 180。在 Google Scholar 的纳米技术和纳米科学领域中,王中林教授的引用总数及 H 因子均排名第一。
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校董事讲席教授;Hightower终身讲席教授
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
王坚博士于 2008 年 9 月加入阿里巴巴集团担任首席架构师一职,负责集团技术架构以及基础技术平台建设。作为阿里云和 YunOS 操作系统的创始人,王坚于 2009 年 9 月至 2013 年 9 月担任阿里云首任总裁。2012 年 9 月,王坚被任命为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自 2015 年 5 月起担任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加入阿里巴巴集团前,王坚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
搜狗公司CEO
王小川先生,现任搜狗CEO,前搜狐高级副总裁兼CTO。他先后发明了有5亿多用户在使用的搜狗输入法、搜狗搜索等互联网标志性产品,被公认为中文信息化的重大突破;人工智能时代,他带领搜狗公司发展语音、图像、翻译等AI技术并率先实用化,带领搜狗公司成长为国内用户规模第四大互联网公司,以及赴美上市中国人工智能第一股。
搜狗公司CEO
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联合创始人
王强是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并在一起作业、橘子娱乐等公司中担任董事长。王强是中国最大的教育培训机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NYSE: EDU)的联合创始人。王强也是一位知名的西文古书爱好者与收藏家,撰写出版了《读书毁了我》、《书蠹牛津消夏记》等著作,影响深远。此外,王强现任 CCG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常务理事、2005 委员会理事,以及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王强在 2015 年被牛津大学哈里斯·曼彻斯特学院授予学院基石院士(终身荣衔)。
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联合创始人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
徐立博士,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CEO。在他的带领下,商汤科技在人工智能学术研发和商业拓展等方面均取得多项突破,包括在 ImageNet 2015 上成为首支夺冠的中国企业,在 2016 年获得 ImageNet 3 个单项冠军,并推动超过 400 家客户的“人工智能+”升级,荣获德勤“香港高科技高成长 20 强企业”。徐立还促成了商汤科技成为高通在AI 领域唯一的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及英伟达的平台级合作伙伴,以及与本田、海航、银联、中国移动的战略合作,并将商汤科技的业务拓展至金融服务、平安城市、自动驾驶、智慧零售、智能家居、机器人、虚拟增强现实、智慧医疗等多个行业领域和场景。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
腾讯集团副总裁
姚星,担任腾讯公司副总裁,为公司组建世界级跨学科技术团队。他主导创建了腾讯的企业级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 Lab”(2016年4月)和机器人实验室“Robotics X”(2018年3月),并管理其核心项目。在2004年加入腾讯后,他历任技术工程事业群TEG(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Group)的架构平台、基础架构和搜索技术等多个部门总经理,领导研发了腾讯的存储系统、搜索引擎、云平台和微信红包等核心基建项目。
腾讯集团副总裁
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终身教授
杨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人工光合作用、纳米线电池、纳米线光子学,以及低维纳米结构在光电等能源领域中的应用等。其研究小组在纳米导线上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激光器——纳米激光器。2015 年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杨教授曾在 2003 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为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终身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新明工程学讲座教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
待添加
香港科技大学新明工程学讲座教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
AWS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上海纽约大学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终身教授(on leave)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现任上海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兼任纽约大学纽约分校库朗数学研究所计算机科学系教授、以及数据科学中心教授。在加入上海纽约大学前,张教授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分管系统和网络研究的副院长。
AWS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上海纽约大学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终身教授(on leave)
Illumina大中华区前总经理;辰德投资公司合伙人
赵瑞林,现在是 Illumina 大中华区的总经理。加入 Illumina 之前,他负责 Thermo Fisher 中国区的市场部和商业运作部门。他还曾经在 Orbusneich 担任过财务副总裁,以及在微创医疗担任商务发展副总裁和大血管事业部的总经理。他还曾经是强生公司负责产品设计的工程师。他在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健康科学与技术系获得医学工程学和医学物理的博士学位,以及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Illumina大中华区前总经理;辰德投资公司合伙人
京东集团副总裁
郑宇博士,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城市计算事业部总裁、京东数字科技首席数据科学家、京东智能城市研究院院长;他还是上海交通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多所知名大学的讲座教授、客座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在加入京东之前,郑宇博士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近12年时间,担任城市计算领域的负责人。郑宇博士提出了“城市计算”的理念,发表高质量国际论文百余篇,多篇论文成为了城市计算领域奠基性的论文,被引用近20,000次,H-Index:64。目前,他正在为宿迁等多地设计智慧城市顶层方案,并为福州等多个地区建设信用城市体系。2013年,他因在城市计算领域的贡献被《MIT科技评论》评为全球杰出青年创新者(TR35);2016年被评为美国计机学会杰出科学家。
京东集团副总裁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
周志华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多项科研课题,出版《机器学习》(2016)与《Ensemble Methods: Foundations and Algorithms》(2012),经常担任NIPS、ICML、AAAI、IJCAI、KDD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的领域主席。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IEEE南京分部副主席。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
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周昆教授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周昆教授研究领域为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和并行计算。在图形学基础算法、GPU 并行计算、虚拟化身、可计算制造等方向取得多项成果。曾在 2011 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为"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360集团创始人兼CEO
360 集团创始人兼CEO,知名创业导师,免费安全之父。2006 年,周鸿祎创立 360,创新性地推出“免费安全”战略,颠覆了传统互联网安全行业,开创了中国互联网的新格局。2011 年 3 月,周鸿祎率领 360 集团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将之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安全企业。
360集团创始人兼CEO
根据参选者提交的信息及从事的工作内容,评审主办⽅将按照专业及以下五个类别组织评审:
因为其专注于新技术的研发。小到智能防汗带,大到先进存储技术,这些青年创新者们正在创造属于未来的产品。
投身于引发未来创新活动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这些青年创新者勇于挑战技术极限,不断拓宽科学的疆土。
用新技术建立企业、让技术商业价值最大化。这些青年创业者,试图把“颠覆式创新”变成“颠覆式公司”。
利用技术拓展机遇或宣传公共政策。这些青年创新者另辟蹊径,给我们带来一个更健康、更清洁和更适合人类居住的世界。
经典技术,全新应用——依靠与众不同的视角,这些青年远见者们找到了经典技术的新应用。
2019年1月19-21日将在北京国贸大酒店举办 EmTech China 2019 全球新兴科技峰会,并在21日下午
举行《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8年中国“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颁奖典礼,敬请关注!
参选者可以向国内外各领域最权威的专业人士展示个人专业能力及项目成果。
入选MIT TR35 China榜单,意味着这些获奖者的能力和成果获得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美编辑部及全球范围内的专业领域人士认可,他们将是中国新兴技术领域最具潜力的35人。
最终获奖者及部分优秀参选者的项目及个人成就将有机会发布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美期刊或网站上,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MIT TR35 China的获奖者将受邀参加《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组织的辩论活动、创新者见面会、科技峰会、榜单评审委员会和颁奖活动并作为成员自动加入TR35全球社区。